学术活动
学术活动
当前位置: 首页>> 学术活动 >> 学术活动>> 正文

【人文学部】文学的盛宴:著名作家李洱、刘庆邦、艾伟来我校讲座

2012-11-30 点击:[]

10月31日上午,大连市东北亚文化发展研究基地成立暨挂牌仪式在伯川图书馆多功能厅隆重举行。作为这一研究基地的第一场学术活动,受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之邀,三位著名作家李洱、刘庆邦、艾伟为广大师生带来了三场精彩讲座。

三位作家首先都对中国作家莫言获得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表示热烈祝贺,并与师生分享了对莫言作品的个人解读。其中李洱认为莫言对于中国文学的重大意义是其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化“重”为“轻”的创作态度,将沉重、惨烈的生活以日常化的冷静叙述铺展开来,用小说解放了读者的“感官”。而刘庆邦特别提出莫言擅于学习西方的文学理念与艺术技巧,并始终保持充沛的创作激情。

李洱在题为“作家的类型”的演讲中,他结合具体作品《红高粱》(莫言)、《局外人》(加缪)、《耻》(库切),将作家界定为“讲故事的大师”与“知性的作家”两类。前者的作品具有传奇性、经验性和感官性,如马尔克斯、莫言、阎连科。后者的作品以探究精神与怀疑精神关注人类共同的生存问题和精神困境,如加缪、奈保尔、库切、米兰·昆德拉、哈维尔、史铁生。李洱强调了批评家对两类作家作品的审美判断不应具有明显倾向性和阵营性。由于作家感知世界的方式不一样,我们对不同作家应该有不同的评价标准。同时,他提出在中国当代文坛在“后莫言时代”将会是知性作家的大量涌现。

被誉为“中国契诃夫”的作家刘庆邦结合自己的作品《心重》,在谈论“生命与文学”的话题时提出“作品是作家的生命的精神形式”,即展示着生命的力量、质量与份量。他认为一个好的作家,应该具有善良的天性、高贵的心灵、高尚的道德、悲悯的情怀和坚强的意志。刘庆邦重点阐释了所谓“悲悯的情怀”是要刻画生命意识和死亡意识;“坚强的意志”由三“力”——体力、智力和意志力组成;“生命的力量”根植于思想的感悟能力和作家对世界的独特看法。他认为最有力量的现当代作家分别是鲁迅和史铁生。同时,他也表达了对文学生态的一种担忧:当前一些流行的文学和文艺的状态是人心的“轻”。他坚持“让我的心继续重下去”。

“60后”浙派作家艾伟探讨了“文学与革命意识形态的消长”。他指出革命意识形态是一种以“公”为核心的价值体系。艾伟结合电影《英雄虎胆》和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分析了20世纪50-70年代,在文艺作品中呈现出的革命意识形态是一种“无性、无身体、无爱情”。而在论及80年代以来的革命意识形态问题时,他以自己的小说《风和日丽》为例,阐释“新”的概念局部代替了“革命”。与此同时,社会的“人性”管理系统出现了某种问题。

三位作家的精彩演讲赢得在场师生阵阵掌声。在互动环节中,同学与作家交流探讨,现场气氛十分热烈。张学昕教授对每一场演讲都进行了精彩点评。

讲座活动也是本学期“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学者系列讲座”的第三讲。东北亚文化发展研究基地主任张学昕教授主持了讲座。大连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滕贞甫、大连市作协主席素素女士、开云平台首页 人文学部部长洪晓楠教授以及中国文学与文化研究所全体教师和我校人文学科学生聆听了这场“文学的盛宴”。 (戴瑶琴 通讯员金保德)

上一条:【人文学部】梁海教授喜获第七届辽宁文学奖下一条:【人文学部】学部教师参加第8届WIS及第13届COLLNET国际会议

关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