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喜迎党的二十大】我眼中的这十年

2022-10-12

编者按:回望十年奋进路,描摹时代新篇章。过去的非凡十年,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取得了非凡成就。在党的二十大召开之际,师生们话收获、谈未来,叙十年的书写与超越,期未来的发展与跨越。立足新时代,奋力加速跑,大工师生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万众一心、加速卓越,共同谱写学校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新篇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更大贡献。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水平稳步提高。学校坚持党管人才,全面落实人才强校战略,着力加强高端人才引进和培育。新增国家级高层次人才240人次,其中两院院士(含外籍院士)6人,国家级领军人才94人次,国家级青年人才140人次。制定高端人才岗位和优秀青年人才岗位聘任管理办法,突出分类评价,突出品德、能力和贡献导向,实现了职级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优化人才政策,深化薪酬改革,下放人才人事权力,激发人才队伍建设内生动力。

——人力资源处处长 丛丰裕教授


砥砺前行谱华章,凝心聚力铸辉煌。十年来,我见证了大工的改革与发展,看到了学校资产逐年增长,保障条件持续提升,师生们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增强。目前我校设备资产总值已达36亿元,学校正在应用网络与实体平台积极推进仪器设备的开放共享,教学科研硬件的水平全面提升;公房有偿使用工作有效开展,进一步提高了学校公房的使用效益,教学科研空间得到有效保障;这十年,学校完成了近19万平米历史建筑和学生公寓的维修改造,极大改善了师生办公和住宿的条件;东山一期调迁顺利完成,大学生活动中心拔地而起,东山二期调迁工作加速推进,如今已有300余户东山居民调迁至新建的南山文静园小区,东山居民的居住环境得到了彻底的改善。喜迎二十大,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征程,资产与实验室管理处将始终坚持以“服务至上、提质增效”的原则,为学校实现一流大学建设、高质量发展目标做出贡献。

——资产与实验室管理处处长 张巍


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和内涵建设,开创了本科人才培养新局面。制定了建设大工新时代一流本科教育“八八规划”,74个专业入选国家“双万计划”一流专业,26个专业通过国际标准的全国工程教育认证(评估),53门课程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课程,打造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6+1+4”大思政课程体系,学校课程思政教学研究基地入选首批15个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4个专业入选教育部首批“强基计划”,5个学科专业入选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获批中国科协英才计划高校培养基地、教育部首批公共外语教学改革试点高校、首批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首批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建设单位,与中国商飞合办“高端民机设计新工科人才班”,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8项。新增国家“”教学名师7人,宝钢教育奖优秀教师40人。未来,我们将持续深化教学改革,全力打造一流本科教育,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全力推进一流大学建设新征程筑牢基石。

——教务处副处长 吴硕教授


马克思主义学院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近年来重点马院建设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师资队伍建设跨越式发展,学院现有专职教师120人,师资队伍规模与重点马院建设初期比较,人员增加了近300%。马克思主义学院搬迁到新大楼,总面积达到2135平方米,办公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建成全国首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情景教室”,共接待各级各类参观来访达3000余人次。形成了思政课“案例教学”“大(中)班授课、中(小)班研讨”“情景教学”“行走的思政课”“百人百讲”等五大特色教学品牌,获辽宁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学院党委入选辽宁省“全省新时代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建设,1个支部获批“全国高校样板党支部”。“星火计划”研究生宣讲团走入省市县社区开展理论宣讲400余场,覆盖10万余人次。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专业2021年开始大类招收本科生,形成本硕博贯通式人才培养体系。

——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洪晓楠教授


十年来,我亲历了软件工程学科的发展壮大,从首批入选国家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建设,到我校首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开云平台首页 -立命馆大学国际信息与软件学院孕育成长,再到开发区校区“一区三院”格局的形成,成长的轨迹清晰、壮大的力量强劲。软件工程学科作为学校信息学科新的增长极,始终主动融入国家战略、紧跟世界信息技术前沿,学科实力排行中国软科排名第四名,助力我校计算机学科位列世界前1‰,获批国家重大科学仪器、杰青等各类项目120余项,综合实力和办学质量实现了加速跨越,为学校一流大学建设作出重大贡献。未来,我们将继续发扬敢为人先、勇立潮头的精神,不断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为“卓越大工”建设增光添彩,助力国家信息产业发展。

——国际信息与软件学院院长兼党总支副书记 樊鑫教授


2022年,我已来学校工作近十五年,从事科研管理工作也有八年多。这些年来,我深刻感受到了学校科研实力的巨大飞跃,从早年大家按照自己的兴趣随机选择科研方向,到逐渐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解决各类“卡脖子”问题,承接科研项目数量和质量有了巨大飞跃。以化工学院为例,承担了单项金额近6000万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破学校历史纪录,单项横向课题达3726万,破学院纪录,每年科技成果转化合同金额从几百万增长到今年的八千万,国防军工项目进款三年增长十余倍。这些成果都饱含着教师们服务社会的热忱和为国分忧的赤子之心。

——化工学院副院长 陶胜洋教授


我主要从事航天结构技术研究。驻扎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两年的联合攻关经历,令我终生难忘,我逐渐领悟到航天精神的内涵,也慢慢形成了国家需求驱动的科研范式,并努力将红色基因融入教学育人全周期中。十年来,多型国之重器首飞成功,首枚大型运载火箭长征五号升空、国产大飞机C919翱翔、国产航母下水。这些装备研制中都凝结了大工人的智慧和汗水,我们何其有幸见证着中国正昂首迈向制造强国行列。未来我们将继续秉承科技报国的使命担当,以中华复兴、辽宁振兴为己任,努力探索计算力学与数据科学的融合,为实现航天强国梦和培养实现航天强国梦的青年创新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

——运载工程与力学学部工程 郝鹏教授


2014年初,我作为委派教师来到盘锦校区工作。八年来,我亲历了校区改革创新、办学质量不断提升的发展历程,亲眼见证了校区干部教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发扬勇于克难、不懈奋斗的创业精神,不断壮大校区实力。作为海洋科学与技术学院的老师,我们积极投身海洋强国建设,九年间,学院以海洋技术专业为特色和引领,加强海洋资源开发、海洋工程装备、海洋环境生态以及海洋食品方向的研究和团队建设,产出了极地寒区海冰监测、海上平台与脐带管缆、可再生能源、资源环境与生态保护、食品加工等科研成果,成为学校重点发展的“海洋+”重要组成部分。未来,我们将在党的二十大精神引领下,继续以国家需求为己任,为建设海洋强国不懈努力。

——海洋科学与技术学院 卞永宁教授


十年来,我亲历和见证了知识产权强校建设和成果转化提质增效的全过程,从首个我国知识产权领域的最高荣誉——中国专利金奖,到首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高校、教育部首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的双料殊荣,从知识产权海外布局位居全球研发机构前列,到年转化金额从不足千万至近2亿的跃升……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始终坚持“四个面向”,构建全链条体系为高水平创新和高质量转化“筑基”,与国民经济发展和科技自立自强同向同行,一批原创性成果在国家重大建设项目中得到推广应用,涌现出多个千万级重大转化案例,工作做法频频被教育部和央视“点赞”,做到“国内做示范、国际有声音”。未来,我们将持续深化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学科性公司赋能企业等转化模式,内联外合构建科技成果转化生态共同体,为一流大学“加速跑”提供强大助力,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奋勇前进。

——技术研究开发院 科技成果转化科科长 郝涛副研究员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十年间,我从初入大学校园的懵懂少年成长蜕变为一名“学马、信马、讲马”的新时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早在高三时,我就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共党员,在十余年的思想淬炼和精神洗礼中我更加坚定了胸中的红色信仰。硕士毕业后,继续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这一愿望更加强烈,我毅然决然放弃了企业的高薪,跨专业考取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博士研究生。入校后,我成为校博士生宣讲团团长,充分发挥朋辈宣讲的积极作用,紧跟时事、聚焦热点,转换形式、常讲常新,切实践行“复兴栋梁,强国先锋”的时代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大工学子的青春力量。未来我也将努力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者、研究者与传播者,履行好一名思政课教师的崇高使命与责任担当,为青年学子的成长保驾护航。

——马克思主义学院2019级博士生 刘媛媛


转眼间,距离我2015年第一次踏入大工校园,已是第8年。彼时的我带着青涩的懵懂和对大学的憧憬迈入人生的新篇章,在大学生超市“对面”基础部上课的日子,仿佛就在眼前。而今的“基础部”外观依然厚重沧桑,内部却焕然一新,它在大工70周年建校日的当天被启用,成为承载大工记忆与流淌红色血脉的校史馆。我也在研究生阶段选择成为了一名校史讲解员,见证着与共和国同龄的母校一点一滴的变化与发展。党的二十大即将召开,作为一名研究生党员,我真诚地相信由党创办、为党服务的大工未来可期!

——经济管理学院2020级硕士研究生 肖瑶


三年前,怀揣着对数学的热爱,高考后的我选择从南方到滨城大连求学,在开云平台首页 这片热土上追逐我的科创报国梦想。得益于大工“华罗庚数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建设,我成为华罗庚班的一员,基地更是在2021年获批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为我们每一位学子的成长发展提供了更加优质的环境与资源。在华罗庚班“夯实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理念与方案的引导下,让我坚定荣校报国的初心,在专业学习中奋楫竞发、潜心研究,未来我也要在开云体育nba 的路途上继续奋斗,为国家基础性学科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数学科学学院2019级本科生 李宁


本文将持续更新,期待听到你这十年的故事……

来源:党委宣传部 新闻中心
审核:赫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