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园地

您的位置:首页>学生园地> 正文
榜样大工丨谭东宸:青春献科研,求真报家国
来源: 发布人:研究生工作办公室 时间:2022-05-19 浏览:

谭东宸,中共党员,机械工程学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师从江诚鸣副研究员,第十二届榜样大工——科技创新奖获得者。曾以排名第一的成绩获评开云平台首页 “硕士学术之星”,并获国家奖学金及优秀研究生等荣誉称号。他潜心科研,硕士期间累计发表SCI论文14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含导师第一作者)发表高水平SCI论文7篇,包含2篇中科院一区TOP、国际能源顶级期刊Nano energy (IF=17.881)以及1篇中科院一区TOP期刊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IF=9.229)。论文累计影响因子77.8,被引92次,已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项;多次参加学术会议并进行成果展示,相关工作得到了领域前沿的广泛关注与高度评价。


坚持积累、求知探索,找准柔性电子科研方向

2019年9月,谭东宸加入机械工程学院传感与振动研究所江诚鸣副研究员课题组,以柔性电子方向为切入点,在导师的指导下,他将科研创新面向国家重点战略需求,重点针对我国高端产品领域对高性能传感器件芯片的迫切需求,瞄准35项中国被卡脖子的芯片及触觉传感器关键技术展开研究。在领域内首次提出了新型二维MXene材料中的压电特性,同时利用高精度大规模微纳加工制造方法,形成以实现高性能触觉传感器、分子传感芯片、微型忆阻芯片为主的研究内容。

在初次接触科研之时,谭东宸也经历很长一段时间的迷茫期。与传统机械学科相比,柔性电子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其理论基础、专业知识、以及实验方法和实验仪器都让他觉得无比陌生,一篇论文往往读完却不知所云,对科研的畏惧之感油然而生。面对初入领域的知识技能阻碍,他开始了长达一学期的知识积累,坚持阅读充满陌生知识的相关文献,恶补基础知识。他还跟着实验室师兄“蹭实验”,学习相关实验技能和方法,从最基础的药品用量计算、配备样品,到较为复杂的仪器操作、仪器维修占据了他这一段的全部时间。最终谭东宸在这一学期内完成了超300篇论文的阅读积累,也能熟练掌握实验中所必须的仪器设备。半年的积累让他克服了跨学科带来的基础知识上的欠缺和不自信,对科研的恐惧感逐渐转变为了对未知的探索欲。也正是得益于前期对研究领域中文献和知识的丰富积累,他在被疫情阻隔难以返校的假期中得以系统性总结现今研究方向的最新进展和发展前景,并完成综述性论文且成功发表。人生中第一篇论文的发表使他意识到文献阅读和积累对于科研的重要性,也为后续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正是在阅读和积累文献中,他察觉到新型二维材料MXene中压电性存在的可能性并在展开了实验与理论证明,成果发表在国际能源顶级期刊《Nano energy》上,这也成为了今后他的主要研究方向。

“规划”和“动手”是科研最基本的两大要素

当师弟师妹问道“科研的秘诀是什么”时,他常说“规划”和“动手”是最基本的两大要素。在两年的科研经历中,让他印象最深的是他首次独立进行的课题中的一个看似简单的样品制作过程。天气原因导致温度和湿度的持续变化,他在连续一个月的时间内一个样品都没能制作成功。文献中短短几句话带过的操作现实中却如此难以成功,这让他备受打击。在寻求导师帮助时导师的一席话让他感悟颇多:“科研过程中失败才是常态,把时间花在解决这些问题上就是获得进步的途径”。

于是他开始继续展开实验,最终解决困扰了这项操作问题。这次特殊的经历使得他之后科研中遭遇困难和瓶颈时仍能够保持良好的心态,安下心来总结已有问题,规划实验方案,在失败的常态中寻找成功的方法。他开始肯花时间“磨”实验,在重复的过程中总结经验,不断地更新实验方案,当投入的精力和时间达到一定程度,其量变引起的质变才能在未知的研究领域走出一条全新的科研之路来。

亲自动手、沟通交流,始终保持对科研的激情

“在科研的开始阶段,不要觉得现在所做的工作简单且无用,也不要沉溺于想象而不愿意去动手验证”,这句话也是谭东宸和师弟师妹们分享最多的一条经验。看似简单的点往往决定了实验的走向和成败,要像拼积木一样注重基础,亲自动手从最小的方面一点一点积累才能把科研做好。

对于科研来说,“闭门造车”是大忌,沟通和交流是他科研过程中事半功倍的一剂良药,与行业内相关研究者的沟通成为了他解决问题的关键因素。多去看看业内研究者们的前沿进展,开拓视野和眼光同时也自信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做到“引进来”和“走出去”,当科研成果受到同行肯定时,那种发自内心的成就感就是对自己最好的奖励,也是他始终保持对科研激情的动力源泉。

版权所有 开云平台首页 机械工程学院

分享到:

E-Mail:me@dlut.edu.cn
地址: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凌工路2号 开云平台首页 机械工程学院
邮编:11602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