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委政策研究室(发展规划与综合改革办公室)
网站首页 | 部门简介 | 事业规划 | 信息统计 | 综合改革 | 党支部工作 | 政策文件 | 高校动态 | 发展研究
政策文件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政策文件>>部委政策>>正文
2020年两会代表委员谈教育
2020-05-28 09:00教育部网站

同济大学副校长陈义汉委员:建立中国特色医学教育体系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使我国的医疗救助体系接受了一次全方位考验,同时也引起医疗专业人士对医学教育模式改革的关注。

同济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陈义汉委员说,医学教育是一项终身教育,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医学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这三个阶段是一个合格医生的成长所必经的连续过程,也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认同。但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在医学教育的第一和第二阶段还存在着一些发展中的问题:首先,我国医学教育的学制比较混乱,第一阶段的医学院校教育学制长短不一,分别有3年、5年和8年等学制,第二阶段的毕业后教育在时长和学位上也不统一;其次,我国医学院校教育的课程体系差异明显,院校之间难以对接,与西方发达国家也无法接轨;第三,毕业后教育的认证方式欠缺,迄今为止,还缺乏全国统一的认证评估标准。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高素质医学人才的培养。陈义汉委员认为,可建立中国特色的“5+3医学博士”医学教育模式,即医学院校仍以五年制医学本科教育为主体,在五年制医学本科教育的基础上有效衔接三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最终获得医学博士学位,这非常适合中国国情,而且与美国的“4+4”学制培养临床医学博士殊途同归。

与此同时,陈义汉委员建议为“5+3”模式建立配套的工作体系。首先,借鉴国际医学教育课程体系,建立中国特色的统一化医学院校医学教育课程体系。其次,借鉴毕业后医学教育国际认证体系,建立中国特色的统一化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认证体系,在“中国住院医师培训核心胜任力框架”的基础上,让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认证体系落地生根。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李立国:建立全面多样开放的高等教育体系

教育一直是两会关注的热点话题。2019年,我国人均GDP已超过1万美元,这不仅是我国改革发展的关键节点,也意味着高等教育体系建设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特殊时期,我国居民的收入水平、消费结构、市场规模、创新条件都将迈上新台阶,同时也需要培养大量创新型人才,推动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这对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建设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更新更高要求。

客观来说,高等教育规模增长并不必然带来质量的同步提升。从多数国家发展历史来看,在高等教育快速扩张期甚至更容易出现法律政策监管漏洞、师资教学资源被稀释、人才培养质量下降等问题。与此同时,高校毕业生供给数量在短期内迅速增长会造成劳动力市场竞争升级,促使就业部门的学历需求趋向更高层次。这一情况通过用人单位人才选拔机制的调整反馈给高等教育部门,会逐渐形成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向研究生教育阶段迁移的发展趋势。若高等教育体系仅增加规模而未能随着经济发展节奏和需求的变动及时提高科研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优化学科专业内容,就容易加剧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困难程度,造成劳动力结构性失业,这一情况曾出现在部分拉美国家的发展历程之中。

因此,在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阶段之后,各国比以往更加重视高等教育体系的质量保障和提升工作,如以行动计划的方式推动建设高水平大学,形成对高教体系人才培养和开云体育nba 的激励示范作用,提升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2020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50%,今后还会继续提高。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程度的提高,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着深刻转型,亟待建立全面性、多样性、开放性和包容性的高等教育体系。

首先,注重多样性。高等教育发展从“同质化”走向“多样化”“异质化”,要明晰不同类型高等教育的功能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其次,加强全面性。一个世界大国,不仅需要一批一流大学,更需要各类高校的全面发展,建成全方位发展的一流高等教育体系。再次,突出开放性。要建立开放式的教育制度,搭建起多元便捷的高等教育“立交桥”,为每位学习者提供尽可能多的学习机会。最后,重视包容性。要逐步形成以政府主办的公立高等教育与民办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等共同发展的高等教育体系。

钱锋委员:“双一流”建设应打破“资源依赖”

近年来,高校“双一流”建设成效明显,高校办学基础条件和科技人力资源得到了改善,切实提高了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能力。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九三学社上海市委主委钱锋指出,目前“双一流”建设还存在关键环节改革突破尚显不足、政府“放好权”和高校“用好权”的经验不多、促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制度体系亟待健全等问题。

钱锋建议,开展高校领导干部能力提升培训,以能力建设为重点,落实政治家、教育家办学目标要求,打造高素质的高校领导班子。打破“资源依赖”,推进关键环节改革,在涉及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关键环节大胆改革创新,推进大学内涵式发展。坚持立德树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人财物管理,提高办学效益。尽快建立评估体系和评估方案。

全国人大代表、中山大学校长罗俊:促进基础研究高质量发展

“抓住原创性基础研究,就是抓住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全国人大代表、中山大学校长罗俊认为,原创性基础研究要以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

罗俊建议,首先要强化国家需求牵引。促进基础研究高质量发展必须“登高望远”,瞄准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在学科布局上,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学科领域,有计划地部署建设一批基础研究平台;在功能定位上,进一步强化平台的基础研究属性,明确平台的国家目标和任务;在区域布局上,进一步加强对西部地区、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部署。

其次是加强科学政策支撑。通过科学的政策制度设计,为科学家“松开手脚”。尊重科学探索的不确定性规律,在政策和资金层面为从事基础研究的科学家提供长期稳定的支持。

再其次是建立正确评价标准。评价基础研究国家重大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成效,必须坚持国家目标导向,一方面要以实现国家目标的接近度、承担国家任务的完成度作为根本评价标准;另一方面要突出中长期目标导向,强化团队形式考核,适当延长青年人才评价考核周期。

管培俊等16位政协委员:加快教育专网建设步伐

教育专网是推进“互联网+教育”、支撑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基础设施,是网络强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疫情期间全国大规模在线教育的实践,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国家民委原副部长级专职委员管培俊联合15位政协委员建议,进一步加快教育专网建设步伐。

2019年8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提出“加快建设教育专网,到2022年实现所有学校接入快速稳定的互联网”。管培俊指出,我国教育专网目前存在接入网络缺乏统一规范和管理、优质教育资源汇聚和共享不足、网络和数字资源安全管控薄弱、网络时延和稳定性影响线上教学质量等四大短板。

“教育信息化亟待补齐‘路’与‘车’的短板。”为加快推进覆盖全国、多级分布、实名认证、开放高效的教育专网建设,管培俊等16位委员建议,加快教育专网建设立项,包括将教育专网建设列入国家教育领域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尽快立项并启动;在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中,列入教育专网关键技术及其示范应用项目,加大资助力度。

管培俊等16位委员建议加大中央资金支持力度,将相关建设经费列入中央资金支持的教育领域重大建设事项,后期国家主干网运维经费由中央资金支持,省市教育网运维经费由各省份财政承担;建议完善相关财政支持政策,向西部地区倾斜,包括教学点接入、省市教育网运维经费补贴等,以支持偏远贫困地区的教育专网建设应用全面覆盖、效益持续发挥。完善相关政策支持体系。建议有关部门制定教育专网优惠政策,明确优惠比例和适用范围;出台对专网建设所需光纤、链路以及运营商建设虚拟接入网的优惠政策。

关闭窗口

开云平台首页 发展规划与综合改革办公室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