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校友风采

当前位置: 首页>> 人物 >> 校友风采>> 正文

祝贺丨这位大工人当选加拿大工程院院士!

2022-06-15 校友工作处 点击:[]

近日,加拿大工程院公布了新当选院士名单,我校1980级无机化工专业校友陈国华当选院士。

陈国华,我校1980级无机化工专业校友,2018校友年度人物。香港理工大学教授,世界化工联合会理事会署理主席,香港工程师学会会士,美国化学工程师学会会士。曾任香港理工大学协理副校长,香港科技大学教授、化工系主任,亚太化工联合会会长。

加拿大工程院

加拿大工程院(Canadian Academy of EngineeringCAE)由来自各个学科的少数杰出工程师组成,代表加拿大工程界成就最高的科学家队伍。加拿大工程院也是加拿大国家学院理事会的三大组成部分之一,另外两个是加拿大皇家学会(RSC)和加拿大健康科学院(CAHS)。

专访校友陈国华:不负时代 科研为民

积跬致远:趁改革开放的机遇起航

1978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陈国华的第一次机遇,就源自这改革开放的春风。辽宁西部建平县,初中毕业的陈国华,在中专和高中的录取考试中均考取了全县第一名,上中专还是读高中?我有些犹豫。

在那个年代,农村孩子上中专意味着可以马上解决‘农转非’的问题,这是非常现实的。”陈国华回忆道。然而当时的建平县教育局局长坚定地劝说陈国华继续读高中,因为他认定,眼前这个聪慧勤奋的小伙子将来一定能上大学!

来到建平县重点高中,陈国华的第一次蜕变,源自高中老师的引领。这群来自大连和沈阳等地,在学识上颇具水平的知识分子,将希望和理想寄托在少年们身上。陈国华走出县城继续深造的志向一下子被激发,“这些老师领着微薄的工资,加班加点,与学生同作息。没有统一教材授课,他们根据自身学识和藏书编写刻印讲义、设计模拟考题。对学生的要求严格而苛刻,因为他们被文革耽误的抱负等着我们去实现。”

填写高考志愿时,理科成绩优异的陈国华也填了工科志愿——大连工学院,因为数学老师告诉他:“学工科做工程师,可以直接参与国家建设。”而另一位来自大连的数学老师告诉他,化工是大工著名的学科之一。就这样,陈国华走出建平县,迈入大连工学院化工系的大门。

进入大学,陈国华没有经历一般青年的迷茫,他坚定着一直读书深造的信念,也深知机遇可贵。同时,他非常感谢童健老师鼓励他做一些学生工作。也正是在与高年级同学一起组织学生活动之余,他得到师兄们的提点,他称:“从而有了明确的目标,知道往哪个方向努力。”

那时,出国深造是个不错的选择,陈国华了解到化工系每年有两个出国读研的名额。英文是必考科目。“我高考时英语只考了3分,英语基础基本为零,可以说是从ABC开始学起。

然而,在物资匮乏,英语教育尚不成熟的年代,超前的学习活动都要受到艰苦的客观条件制约。没有听力设备、没有学习资料、没有语言环境,陈国华的英语学习之路可谓困难重重。还好,大连外文书店有托福考题出售。“我从学习托福考试单词入手,进而学习语法和阅读。因为考题后面有标准答案, 我是在不断地试错中循序渐进的

1983年底的研究生考试,陈国华以传质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获得了沈自求教授名下的国家教委留学加拿大奖学金。正是这个奖学金,给了他攻读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硕士、博士的机会。

积跬步,致千里。一路走来,谦逊率真的陈国华将一切归结为时代的馈赠。他说:“没有改革开放的机遇,我走不出县城。没有国家教委提供奖学金,我负担不起出国留学的费用。我不能辜负这个时代。”

智识启蒙:人生路和学术路上的品格塑造

浏览陈国华的履历,你会惊讶于他丰硕的科研成果和卓越的学术经历。治学近40年,他深耕干燥技术、新能源与化工新材料、能量转换与存储等领域,发表期刊文章245篇,文章被引率超过17500次,不仅在多个专业团体任职,还参与多家国际顶级期刊的编辑工作。回望39年前,大工这片知识沃土为懵懂的陈国华带来的智识启蒙,让他在人生路和学术路上不断开疆拓土,勇敢前行。

1980年的入学教育讲座,带给陈国华第一次人生启蒙。两个小时的报告中,学生部部长庄青老师从改革开放的大趋势谈到未来青年人的机遇;从勇抓机遇不负时代的大理想,谈到生活中为人处世的小细节。陈国华回忆道:那次讲座对我影响很深,他告诉我们细微之处见人品。比如在走廊里听到别人办公室的电话铃响,要接了电话以后去喊人,而不是听之任之。

庄青老师还鼓励大家在团队中多付出,陈国华也一直谨记于心。大学四年里,陈国华积极投身学生工作,组织院系学生到傅家庄开展夏令营等,他在小学弟到大师兄的转化中,从老师和同学的交流中不断提高组织能力以及交际水平。

如今,他担任香港理工大学协理副校长,好多能力的起步应该归功于大学时代的培养。在问到为何选择做行政工作而不是全心放在科研教学上时,他的回答是:“有些事情与其别人做完你觉得不好,去抱怨,不如自己去做好,让大家都获益。”

在陈国华眼中,时任化工系学办主任的张广东老师,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自己人生路上的品格塑造。学校组织公益献血时,学生们全都踊跃参加,陈国华虽然身体消瘦,但仍然积极参与其中。献血当天,张老师从旁经过,将他从献血的队伍中拉了出来,劝诫到,“你的身体这么弱,就不用献血了,只要有这份心就够了。把身体养好,好好学习,将来你可以做更多的事。” 爱生如子,一切从实际出发,不盲目跟风,理性思考,张老师的人生智慧,成为陈国华一生受用的精神财富。

陈国华的科学精神启蒙,也是在大工开始的。大四那年,他跟随陈五平教授做毕业设计——烟道气脱硫环保项目。陈国华承接并继续深入师兄的研究,但实验结果却与以往的大相径庭。他反复排查自身实验流程无误后,踌躇地找到陈教授汇报,陈教授让师兄重新演示实验过程,这时大家发现,以往的实验因为碱的剂量不准确而出现错误。“教授看到结果后,很坚定地肯定了我们小组的实验,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治学精神,对我影响很大。

现在我也经常告诫我的学生,做科研,就要抱着批判的态度前进,而不是盲目的相信别人的报告。不迷信前辈、不迷信权威,只信科学和实验结果的科研信条,贯穿于陈国华在科学领域的求索之路。

不辱使命:怀揣科技服务社会的赤胆衷心

立足科学前沿,加强产学研融合,造福人民生活,是陈国华科技为民的科研蓝图中日益坚固的信念。硕士与博士就读期间,陈国华致力于造纸干燥技术研究。

加拿大丰富的森林资源和先进的造纸技艺,使这项研究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在加拿大,生产线上的造纸速度,跟汽车跑的速度一样快。”陈国华笑着说:“我们的研究是通过设计和布置喷嘴装置,以最快速度干燥纸张。”

在此期间,陈国华保持着每周六天半的工作强度,更准确地说,休息时间要视做实验的完成情况而定,午夜才回到公寓也是家常便饭。“麦吉尔大学是加拿大最好的学校,去那里学习就要拿出最好的成绩来,在研究领域内成为世界权威是博士毕业的标准。”

1994年,陈国华来到香港科技大学做访问学者,他发现造纸干燥研究在国内没有太多应用前景,故而侧重研究高附加值材料的冷冻干燥。冷冻干燥被喻为干燥界皇冠上的明珠,一方面,冷冻干燥的物品贵重,如医药产品、纳米材料、生物化工产品等;另一方面此方法能在产品原有特性的基础上获得粉状产品,拥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然而,冷冻干燥的工艺极其复杂,在无风险的情况下进行干燥系统构建和优化设计可谓难上加难。

经过数年的攻坚,陈国华与王维博士突破了原有的冷冻干燥工艺桎梏,通过介电材料辅助的微波干燥和改善传质的方法来提高干燥速率,这项发明让陈国华在2007年获得世界结晶过滤及干燥论坛颁发的卓越证书。

在冷冻干燥技术领域有所突破后,陈国华一直寻找机会将研究转向环境和能源领域,那是他多年来深藏心底的期盼。“做工程研究,归根结底要看到它改变社会、服务社会。目前,环境和能源领域的种种问题亟待解决,面对这一社会需求,我想利用自己掌握的科研技术去做出改变。”

20071月,香港科技大学霍英东研究院正式落户广州南沙,陈国华出任绿色产品加工技术中心主任,这成为他将转而研究能源方向的契机。因为深知优秀电池系统对于能源产业的必要性,而电极材料是保障电池性能的关键。陈国华将研究课题定为先进电极材料的合成及改性。

目前,他的部分专利已经转让给他和研究团队组建的创业公司,放大生产锂离子电池材料以及下一代锂电池。“我们研发的新一代锂硫电池,它的续航里程是现在电池的两倍,若投产使用后,意味着电池不仅在重量上减轻了一半,价格也将大幅下降。新一代锂硫电池可以应用于无人机,未来还有希望应用于电动车。”

陈国华希望,这些产学研紧密融合的科研成果能促进我国新能源领域的发展,突破相关产业的技术瓶颈和壁垒,最终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

润物无声:师道传承与薪火传递

“大学最重要的成果不是科研,而是学生。”

尽管行政事务繁重,但人才培养一直被陈国华视为工作的重心。“回想大学时代,大工拥有一流的师资,所以培养的学生到国外也丝毫不输给别人。”他深信,成功的教授不是因行政职务而成功,一定是因当老师、做科研优秀而成功。

为了给学生讲好《流体力学》课程,上课前他研读了三十几本流体力学书籍,自身融会贯通后将其中的精华和经典例子整理成教案。“这门课很难,我希望能让学生真正地学有所获。”

如今,除了必要的休假,陈国华都在办公室看文献、写文章、做报告。他有一个习惯,无论工作怎样繁忙,他都坚持亲自帮助学生修改论文。尽管这些占用了他大量时间,有时令他分身乏术,但陈国华坚持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始终不遗余力地付出热情、耐心和汗水。

学术和行政工作之余,陈国华也热心做香港校友与母校间血脉相连的桥梁,他连续担任我校香港校友会第六届、第七届会长,“校友会是个大家庭,虽然大家年岁不同,但亲似兄弟姐妹。”

20136月,香港校友会成立20周年之际,香港校友会捐资设立了香港校友会新生助学金,支持有需要的同学读书。作为时任会长, 他非常感激大家的支持以及慷慨解囊 。钱的多少并不重要,但这代表了大工人戮力同心的情谊。谈及他本人对母校深情的根源,陈国华不假思索地回答:我受恩于母校,没有比感恩与回馈更自然的事了,这不需要任何人提醒,因为我与母校之间的深情,就流在我的血液里。


四十年前,乘改革的春风,陈国华第一次振翅。四十年后再回头,他始终不负韶华、不负时代、不负母校。在科研的这片热土上,他埋下服务社会的种子辛勤耕耘,在神州大地上坚定守望。


内容来源:校友工作处

编辑排版:王子悦

责任编辑:王子悦 俞洲


上一条:祝贺丨大工校友邱巍当选加拿大工程院院士!下一条:祝贺!这位大工人荣获“中国工程界最高奖项”!

关闭

Baidu
map